FI專欄|戀上英識——輸在起跑線的喇沙仔|陳思銘

Column

1,005

從事教育多年,家長常問我一個問題:「孩子不照我的心意選科,該怎樣說服他?」

現代不少父母都是以愛為名的劊子手,表面是為了子女的學業與前途,實際卻為自己規劃的目標和節奏,將子女打造成一個俗世眼中成功或模範的小孩,或者達成父母生涯規劃的「第二個自己」,於是不惜一切,張牙舞爪,成魔成妖。家長們總會說:「孩子是我的,我知道怎樣的路對他最好!」可惜在父母打造的人工牆、鋪設好的軌道、望子成龍的期望背後,卻是多少孩子成長的苦悶、傷痛、憤恨、怯懦、掙扎、失望、絕望,甚至是無聲的遊魂野鬼?

這讓我想起在英國讀書時一位來自台灣的同學,他英俊高大,皮膚白皙,醫科畢業後,未當過一天醫生,卻當了十多年病人。他從小喜歡音樂,卻因為祖父、父親、兄長等幾乎全家上下都是名醫,於是被迫走上讀醫之路。諷刺的是,他天生怕血,畢業後患上嚴重的思覺失調,被關在精神病院多年。有次去探望他時,他母親忽然傷感地問我:「如果當初讓他學音樂,他是不是就不會成為病人?」然後,我們的淚都不禁在眼眶湧出來。

禪宗說:「魚在水中游,鳥在青天飛。」如果你迫一條魚去爬樹,就像是龍困淺灘,不能發揮所長;反之,若能「順性開發」,讓鳥兒在自己的領空飛翔,情況就如我在英國的另一位同學吳偉麟(Norman Ung)。

Norman 從小學到中學都讀喇沙,是多少家長眼中贏在起跑線的喇沙仔,可他卻是校內的N無人士,學業上無好成績,運動場上無獎牌,性格無過人之處,是那種平凡得老師叫不出名字的普通學生。而他亦平凡得跟其他中學生一樣,對自己的未來感到徬徨,並未清楚自己的去向。

「我真的很喜歡畫畫,設計令我找回自己,但以我既成績冇可能考入港大。」十六歲的 Norman說。

Norman 父母讀書不多,在屋邨經營五金行業,對升學規劃一竅不通,但被 Norman的熱誠感染,最終決定咬緊牙關,放膽一試送他出國讀寄宿學校。

結果造就了我和他在英國東部的寄宿名校 Gresham’s 結緣。那裡屬偏遠的鄉郊地方,罕見中國人,我與他湊巧身高一樣、興趣一樣、選修科目一樣、連擇善固執的程度竟也一樣。我們一樣是香港教育制度下的失敗者,同病相憐的我們很快就成為兩肋插刀的挚友。

因此原因,我可說是徹底見證了Norman 轉變的過程,寄宿學校不但讓 Norman 重拾自信,且肯定了其藝術天份。

Norman 在非聯招系統下凱旋而歸,考入他曾經自感遙不可及的香港大學,攻讀建築系碩士。

畢業後開設 DEFT 室內設計公司,短期內打響名堂,火速被香港大學垂青,成為香港大學建築系最年青的講師。

其設計以「誠實」聞名,他相信quietly brilliant——即順著物料本身簡單而純粹的紋路去設計,只需要做一個概括的框架,毋須花巧裝飾,然後不著痕跡、慢慢地在日常生活中表達出來,而且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Norman的故事雖然未談得上為創業傳奇,但絕對足夠證明:人如同物料,只要順性地放到對的位置,終可成材。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