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從不缺乏天才創業者的傳奇故事,但庫姆(Jan Koum)的成長仍然會為許多人所稱道。 庫姆少時靠著從二手書店買來的工具書學會了電腦,還曾加入一個黑客組織,鑽進矽谷圖形公司的服務器;他做過程序員,曾在雅虎苦幹9年,最終在自己曾排隊領救濟券的地方,將公司以190億美元賣給Facebook,並成為Facebook的新股東。
之所以說WhatsApp的誕生是創舉,是因為它以幾乎不付費的方式直接替換了手機短信。 “哪怕是距離半個地球,人們也能即時聯繫,而且進行聯繫的設備是隨身攜帶的,這非常強大。”庫姆說。 因為它的絕對方便絕對簡單。
WhatsApp迅速流行,也成就了另一個奇蹟:谷歌曾打算收購WhatsApp,但因為庫姆堅持10億美元的價格而未能成交。 一年後,WhatsApp價格飆升19倍,庫姆身家暴漲到68億美元。
創業之前的簡·庫姆,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會有成功的一天。 回顧庫姆的成長會發現,庫姆每一次抓住機遇並非偶然。 學生時期的庫姆相當潦倒,一邊唸大學,一邊在雅虎兼職安全測試員。 輟學,幾乎是電腦天才們的必經之路,庫姆也不例外。 與比爾·蓋茨那樣的“典型輟學生”不同,庫姆輟學後並沒有立刻創業,而是在好夥伴布萊恩·阿克頓的幫助下成為了雅虎的構架工程師,安穩地工作了9年。
隨著馬克·扎克伯格帶領著Facebook進入了社交網絡時代。 按捺不住的庫姆和阿克頓雙雙從雅虎辭職,在海外旅行一年後他們向Facebook發出了求職申請但遭到拒絕。
2009年,庫姆買了一部時下流行的蘋果手機,他當即意識到APP這個全新的產業將大行其道。 在沒有多少人知道APP為何物的時候,庫姆卻開始在腦子裡盤算著要開發一款自己的APP。
庫姆一開始的構想很簡單,為了避免漏接電話,他試著設計一款社交通訊類的App。 他希望自己的應用能夠在通訊錄裡加上標註,顯示好友現在的狀態,是否在通話、電池電量是否過低等等。 他要讓它功能簡單、實用且方便,免除繁雜的廣告盈利和娛樂應用等多重附加功能。 最重要的是,他對自己的應用有一個要求,就是全球每一個地方都能使用。
庫姆立即將想法付諸實踐,他馬上就選定了WhatsApp這個名字,因為它念起來就像“what’s up”(有事嗎)一樣。 通過朋友們的幫助,庫姆在一間簡易的庫房裡成立了WhatsApp,公司沒有任何標示,這種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就是這樣,簡·庫姆簡單地決定,乾脆地行動。 庫姆辦公室的牆上貼著一張便簽,隨意寫著這樣幾行字:”No Games, No Ads, No Gimmicks” (不賣廣告、不做遊戲、不耍花招。)”
Source:The Famous People, CNBC
Text by Fortune 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