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為人稱道的科技創業故事中,總不乏矽谷的名字。
從英特爾、IBM到微軟、蘋果,從雅虎、谷歌到Twitter、Facebook,這裡誕生了很多知名科技企業。對於全球的創業者來說,矽谷就是夢想中的“聖地”。
隨著矽谷科技產業的熱度持續,各路資本紛沓而至,矽谷的傳奇故事層出不窮,創業公司也是遍地開花。然而在資本持續不斷進行的造夢光鮮傳奇中,各色科技騙局屢見不鮮,創業鬧劇的上演從未停止。正如巴菲特所說,只有當潮水退去時,你才會知道誰一直在裸泳。
血液檢測公司Theranos美女創始人伊麗莎白·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
“刺破手指,擠出少量血液,將血液置於檢測盒並放進檢測儀後,檢測儀就能夠從提取出數據信號並以無線方式發送給服務器。後者能夠分析數據並發回結果。” ——這種“只需一滴,改變世界”的美好畫面正是矽谷美女創始人伊麗莎白·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為大眾勾勒的未來。
霍姆斯創辦的血液檢測創業公司Theranos一度是估值90多億美元的明星創業公司,曾聲稱研發出了顛覆血液檢測行業的革命性方法。霍姆斯本人曾被稱為女版“喬布斯”,也曾被視為女性典範的商業奇才。
但2018年3月,霍姆斯創辦的Theranos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達成和解,Theranos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繳納50萬美元的和解金,霍姆斯歸還1890萬公司股票並放棄投票權,被禁止在未來10年擔任任何上市公司的高管或董事職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最終結論是,霍姆斯及公司前總裁,長年存在對投資者進行欺詐而獲取了超過7億美元的投資。
當年9月,Theranos正式宣布解散,這意味著曾向其投入大筆資金的投資者血本無歸,損失近10億美元。這個持續15年的矽穀神話,最終卻以被監管機構定性為欺詐而尷尬收場。
長期以來,美國醫療市場因為效率低下、長期被巨頭壟斷而飽受民眾詬病。而Theranos公司此舉有望顛覆傳統的血液檢測行業,打造出一個價值1250億美元的新市場。 2013年Theranos與擁有7000家門店的藥店連鎖巨頭Walgreens合作,在後者門店裡向美國民眾開放血液檢測。在公司發展的鼎盛時期,Theranos員工人數達到800多名,在亞利桑那菲尼克斯地區開設了42家採血中心,並且在加州開立了2家,在賓夕法尼亞州開設了1家採血中心。
Theranos創始人霍姆斯家境優渥,金發碧眼,長相出眾。她說童年的自己懼怕針頭,而這也是她為何創辦Theranos的原因。公開場合下的霍姆斯常常以一身黑色高領毛衣和黑色長褲示人,講話時嗓音低沉、習慣身體前傾,將手肘撐在膝蓋上,這讓她獲得了“女版喬布斯”的稱號。
2014年底,Theranos公司估值達90億美元,被評為僅次於特斯拉的“改變世界的創業公司”。 2015年,霍姆斯被《福布斯》雜誌評選為全球最年輕的女性億萬富翁,同年,霍姆斯還入選了《時代》雜誌2015年度最具影響力100人名單。
與此同時,霍姆斯還憑藉出眾的交際能力籠絡了不少美國政壇的顯赫人物。包括美國前國務卿、前國防部長、參議員、海軍上將等悉數成為公司董事會成員。
然而,正當霍姆斯的事業如火如荼之際,《華爾街日報》王牌記者約翰·卡雷魯(John Carreyrou)於2015年對Theranos展開了長達數月的秘密調查,並在當年10月發表的一篇名為“熱門創業公司Theranos血液檢測技術面臨困難”的詳細報導,揭露Theranos血液檢測設備存在的諸多問題,指出該“明星”創業公司存在檢測結果不准確、上報結果違規、隱瞞事實等一系列問題。
其中一位公司高級員工表示,Theranos旗下名為Edison的檢測設備在2014年12月僅進行15項血液測驗,與該公司宣稱能進行240項相去甚遠。另一位員工透露,Theranos並沒有將Edison設備可能存在的檢測準確性問題上報給監管部門。此外,Theranos大量的測驗實際上都是用購買的西門子公司醫療設備完成的。
隨後該公司便遭受美國藥監局的調查,不久之後Walgreens終止了與Theranos的合作關係並關閉了這家公司在旗下商店設立的採血店。同年晚些時候,聯邦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服務中心也禁止了霍姆斯的實驗室運行並吊銷了其加州實驗室的執照。
報導發布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也介入調查,並在兩年的調查後最終認定,該公司存在欺詐投資者行為。 2017年亞利桑那州向Theranos提出訴訟,指控該公司將150萬血液測試產品賣給亞利桑那州居民,隱匿或歪曲有關測試產品的重要信息。 2018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以虛假宣傳獲取投資者7億美元為理由向霍姆斯和Theranos發起訴訟。 2018年6月聯邦大陪審團起訴霍姆斯犯有欺詐罪。曾經耀眼的霍姆斯也終於因此而跌下了矽谷創業的神壇。
Magic Leap多年謊言,最終承認宣傳影片造假
Magic Leap發布的演示影片
創業者向投資者畫餅的故事屢見不鮮。然而,在投資和估值的誘惑下,可達現實和虛幻未來之間的界限正變得越來越模糊。增強現實技術公司Magic Leap就是如此。
英國著名科幻作家亞瑟·克拉克(Arthur C.Clarke)曾經說過,“任何一項足夠領先的技術,初看之下都會如魔法般的神奇。”而增強現實技術公司Magic Leap的創始人似乎深諳此道。 2015年,早在產品成型之前,Magic Leap就迫不及待向公眾展示了一些如魔法一般的宣傳影片。例如一隻飛翔的藍鯨從籃球場地板下騰空而起,然後落下激起大片浪花;再如用戶坐在辦公桌前就能直接查閱各種3D顯示的信息,甚至於眼前的手裡可以捧起一頭栩栩如生的微型大象,這些影片無一不讓消費者為Magic Leap的技術驚嘆不已。
公司當時還聲稱,影片中所展示的正是產品的實際效果,是“公司辦公室中每天都在發生的事情”。 Magic Leap完全有實力將虛擬的數字對象與現實世界融合在一起。很多媒體當時甚至用“顛覆人類未來”、“黑科技”等形容Magic Leap。
儘管當時還沒有實際的產品,甚至連原型機都沒有,但Magic Leap憑藉這幾個宣傳影片聲名大噪,吸引了谷歌、阿里巴巴、A16Z、KPCB、摩根大通等大量知名投資者。 Magic Leap還被認為是微軟增強現實設備HoloLens的最強競爭對手。在一年多的時間內,這些演示影片還被公司用來招聘工程師。
但到了2016年,報導稱Magic Leap的宣傳影片只是用特效技術所製作的概念影片,公司的產品和技術根本實現不了影片裡所演示的效果。報導還指出,Magic Leap最早發布的影片是由《指環王》特效工作室Weta Workshop幫忙製作的,後者還參與了《金剛》、《阿凡達》等知名電影的特效製作。
2017年末,Magic Leap的量產品才姍姍來遲,到2018年8月才開始在美國正式發售。其主要由一副名為“Lightwear”的眼鏡,一個圓盤狀“Lightpack”主機,以及一個獨立的觸控手柄組成。但在很多媒體對這款增強現實設備進行了評測之後,一致認為用戶通過這款設備所能看到的內容,遠比宣傳影片中的要少。
綜其所述,Magic Leap產品無法展示影片中所展示的那種“被全息投影建模包圍”的世界,實際上投射到用戶雙眼中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其它的區域仍然是空白的,就像是透過一扇小窗去看外面的世界。如果距離太近,某些虛擬畫面就會被硬生生地切斷,視野中只是虛擬對象的其中一小部分。如果用戶想要看到虛擬對象的全部,甚至需要後退幾步。除此之外,Magic Leap產品的畫質並沒有影片所展示的那麼清晰,畫面邊緣存在抖動和模糊的情況。
在2016年被曝光影片造假後,公司創始人羅尼·阿伯維茲(Rony Abovitz)承認,“那些影片影響力太大了,讓人難以收手”。而在IF2019極客公園創新大會上,現任Magic Leap創意策略副總裁的約翰·蓋特(John Gaeta)也承認了“造假視頻”的存在,並解釋稱推出的目的只是為了激發起人們的靈感。
不能榨水果的榨汁機Juicero,卻讓美國人民交了1億多學費
除了Theranos、Magic Leap這些看似高大上的項目之外,矽谷騙局也不乏一些無厘頭的概念。比如2017年宣告公司關門打烊的Juicero就是如此。
Juicero是一家智能榨汁機初創公司,宣稱其開發的“免洗榨汁機”能夠通過強力擠壓的方式生產果汁。使用這款榨汁機時,用戶需要購買配合Juicero榨汁機使用的官方果蔬包,將其放入設備後按下啟動鍵,等待幾十秒之後,就能喝到“新鮮有營養”的果蔬汁。 Juicero宣稱,其榨汁機擁有超過4噸的壓力,其擠壓力足以抬起兩輛特斯拉汽車。而採用這種強力方式擠壓出來的果汁不僅口感好、味道醇、而且營養更豐富。
公司創始人道格·埃文斯(Doug Evans)是一名在矽谷頗具知名度的素食達人。其主導設計的這款榨汁機看上去線條流暢,白灰色的簡約機身深受矽谷人士喜愛。
除此之外,埃文斯還拉來了可口可樂前總裁鄧恩擔任首席執行官,知名主持人奧普拉做宣傳代言人。包括籃球明星科比在內的美國上流人士都加入這個榨汁機的宣傳和推廣上來。
公司還在宣傳上花了不少功夫,並且成功拿下“2016年最熱門科創產品”。藉此也吸引到包括KPCB以及谷歌風投等諸多知名機構的投資,融資總值達到了1.18億美元。產品最初上市後,售價也高達700美元。
好景不長是產品上市後,兩位消費者發現,Juicero的官方果蔬包根本不需要榨汁機的幫助,用戶徒手就可以擠出果汁,而且效果與Juicero榨汁機相差無幾。因此所謂的智能榨汁機所採用的先進技術,毫無技術含量可言。
隨後媒體進行了詳細報導,結果自然是用戶要求退貨,投資人要求撤資,Juicero公司關門打烊。這對於矽谷的諸多高智商人才來說無疑又是一次響亮的打臉之旅。
特斯拉也難逃騙局紛爭
長期以來,人們往往對於矽谷創業公司過分誇大、技術或業績已經習以為常,新的概念和趨勢在資本熱錢的追捧下,沒有人在乎一家公司當前能夠做到什麼,而是寄希望於未來。然而一旦當未來無法如期兌現時,資本的潮水退去,一切不證自明。
風光無限的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也存在同樣的風險。今年3月份,美國價值投資人俱樂部VIC就發表了研究報告,從產品需求減弱、安全性能差、資金缺口巨大、伊隆·馬斯克或被免職等多個角度著手進行分析,指出自2008年以來,特斯拉78%的運營現金流都來自客戶存款。並稱特斯拉實際上是一個升級版的龐氏騙局。
當然,矽谷也不乏“空手套白狼”的成功案例,比如Facebook就是憑藉一份商業計劃書成為科技巨頭的典型。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也是如此,但他大可憑藉自己強大的個人魅力打消質疑,集中更多資源投資於未來。
無論Theranos還是Magic Leap,或許創始人最初的想法並不為錯。但顛覆行業所需要的並不僅僅是一個好的概念。就像調查Theranos的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官員吉娜·崔(Jina Choi)所指出的那樣,“當創業者試圖顛覆或革新一個行業時,必須要告訴投資者他們的技術在當前能夠做什麼,而不僅僅是他們希望未來能夠做到什麼。”
Source:Cyzone
Text by Fortune 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