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滴滴出行深陷乘客安全問題旋渦,從今年 4 月底的滴滴司機毆打「投資人」,到今年 5 月中旬發生在河南鄭州的空姐搭乘滴滴順風車遇害事件,再到今年 8 月 24 日,溫州樂清 20 歲女乘客乘坐滴滴順風車遇害。
短短的幾個月時間里,一連串的風波將滴滴推上風口浪尖,為何數月之內安全事故頻繁發生?這面象徵著中國共享經濟的大旗,在瘋狂生長的情況下,所有隱患都逐一浮現,這會成為共享經濟時代終結的信號嗎?
變了味的公益產品
2015 年 6 月 1 號,滴滴上線「順風車」業務,並任命黃潔莉擔任滴滴順風車事業部總經理,此前在騰訊,百度,雅虎等公司做過產品經理。
黃潔莉在順風車上線時表示,讓共享出行成為主流,順風車戰略是連接與匹配,並以簡潔、穩定、安全作為連接形式,進行社交化的匹配。
與專車、快車其他服務不一樣,順風車的定位是為了讓順路的車主接載相約路程的乘客,進而減輕油費的負擔,因而順風車的產品定位有相當大的一部分為公益性質。
為了吸引用戶使用順風車業務,滴滴曾在推出「桔色星期一」活動,邀請全民免費乘坐順風車。數據顯示,截至 2017 年末,滴滴順風車日均訂單達到 200 萬單,滴滴順風車註冊車主 3,000 萬人,註冊乘客 1.6 億人。
為了快速佔領市場份額,滴滴在開始的時候向車主承諾不收服務費。
但在增長放緩後,滴滴悄悄將每筆訂單抽取 5% 的服務費,詢問之下被告知是用於平台信息運營成本及保險成本,之後 5% 的抽成很快又被偷偷提高到 10%。
對於滴滴來說,順風車已經成了一項實打實的賺錢業務。此前有報道稱,順風車在去年一年給滴滴帶來 8 億元利潤,但滴滴並未作出回應。
專職車主的出現
除了抽成太高以外,滴滴順風車另一個被詬病的原因是順風車業務中存在一批並不是為了簡單分擔油費而接單的車主。
此前,各地發佈的指導意見中均對合乘車輛每日的派單數量作出規定,北京、上海等地要求上限為 2 次。但滴滴順風車此前每日最高可接單數為 15 單,明顯高於各地政府的規定。
這意味著,順風車中存在一些「專職車主」,他們並非在上下班或有計劃的出行中順便捎人,而是以營利為目的的專職運營。
事實上,在專車、快車補貼明顯縮水之後,的確有一批曾經的專車、快車司機做起了全職順風車司機。而這些順風車司機的存在,讓原本合乘、平攤費用的拼車性質變味,違背了順風車原本的公益定位。
但是為了吸引更多的車主成為順風車司機,大多數時候,平台默許了這些全職順風車司機的存在,放棄拒絕這些有潛在危險的用戶。
而今年 5 月份的空姐順風車遇害案和剛發生的樂清姑娘順風車遇害案,嫌疑人都是「專職車主」。
中國模式下共享經濟的困境
滴滴發佈樂清順風車事件的自查進展表示,自 8 月 27 日零時起,滴滴將在全國範圍內下線順風車業務,內部重新評估業務模式及產品邏輯。
今年 5 月份發生的空姐順風車遇害案件之後,滴滴已經對順風車的安全問題進行改善,順風車業務也曾全國暫停一周進行調整。隨後還進行了一系列整改措施,但空姐遇害案的悲劇還是再一次發生了。
中國市場對於這種共享創新模式的監管環境相對寬松,而且滴滴在收購快滴、合併 Uber 中國業務後基本取得了市場的壟斷地位,估值已經膨脹到 560 億美元左右,並可能於明年 IPO。
公眾迫切想知道,當下的技術手段到底能不能保證順風車行程安全,到底是技術水平不夠,還是滴滴做得不夠?
滴滴當下所面臨的問題也是眾多 C2C 平台無法規避的。曾經與 Uber 在分享經濟領域齊名的 Airbnb 主打的短租項目,進入中國後至今表現得不溫不火。
除了分享客房的政策風險,即使現在,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自己打理房間、負責接待房客,還要和陌生房客住在一起,依然是一個很瘋狂的事情。這些擔憂並非多餘。
去年 10 月,一名在 Airbnb 上預訂了一間墨爾本民宿的顧客,遭到居住在該房的三名男子殺害。
在共享經濟發展早期,因為人口紅利、市場規模和監管寬鬆等因素下,大量資本的湧入形成共享經濟繁榮的景像,但是在一段時間後,各種弊端亦逐漸浮現,如果滴滴今次未能妥善處理順風車事件,「快起快落」可能就成了中國共享經濟浪潮的終局。
Source:騰訊財經
Text By Fortune 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