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問題】倒千億落海,倒不如在舊區改建過渡性房屋,先解居住燃眉之急!

Column

631

經常說香港公屋輪候時間長,有土地問題,雖則香港是彈丸之地沒錯,但如同我們談及環保一樣,除了開發新能源和減少浪費之外,回收重用也同樣重要。
香港土地不足,填海當然有效,但海總不可能一日填成,而輪候冊上的名單只會愈來愈多。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理大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早前研究了香港五個閒置選址,最終選出當中三個選址,並認為它們可再作進一步改建為過渡性房屋,當中包括深水埗欽州街天橋相鄰土地、前聖公會赤柱小學及馬灣舊村,預料這些土地共可提供467個單位。
筆者一直在深水埗區工作,接觸不少輪候公屋多年,現在只能住在劏房的街坊,他們眼見深水埗這類廢置空地長期丟空著,情願白白浪費也不重新改建,早就頗有怨言。
劏房居住環境惡劣,往往在百餘呎的狹窄空間中居住多人,生活環境極差。現時既然有人提出改建為過渡性房屋有助釋放更多住屋單位,一解燃眉之急,同時又能活化土地用途,可謂一石二鳥。
前規劃署署長凌嘉勤在早前便指出,政府已收回選址內大部分土地,估計發展難度不高,並指政府應更積極推動過渡房屋,回應社會需求。
只要稍一翻查資料,便可發現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早在2017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增加過渡性住屋供應。
說法已脫口一年,實質措施卻遲遲未落地,只講不做。既然市民有此迫切需求,深水埗欽州街天橋相鄰土地鄰近港鐵站,又恰好有土地可加以改建,政府就應該積極發展,急市民所急。
深水埗區議員鄭泳舜表示,根據以往例子,相信欽州街現址能興建共七幢,連同大堂每幢共四層的房屋,主要為二人至三人家庭的單位,可以在大堂加入社企服務中心、勞工中心和墟市,每戶的租約期為2至3年。
至於赤柱小學,附近有市政大樓及巴士總站,可惜校舍面積只有1,250平方米,預計只可提供54個單位,是三個選址中單位供應量最少,但也總算聊勝於無,而且勝在可達度高。
馬灣舊村地皮原被政府規劃作旅遊用途,但時移世移,自規劃後至今已多年,該地皮作為旅遊區的迫切性遠不及住屋需要大,加上該地段已有渡輪及巴士,正好採用理大團隊方案,修復原有的村屋,裝上組合屋,成為一個小社區。
目前該地皮仍未開始發展,而且已有巴士和渡輪,只要評估社區的需要,改善現有設施及交通配套,相信有很大可塑潛力。
其實不論改建後能夠增加多少單位,香港居住問題早已迫在眉睫,故此能建一間是一間,怎樣說也比起繼續丟空浪費要好。
筆者在此希望政府能夠有大刀闊斧的氣魄,既然連倒三千多億元去填海也能如此大筆一揮,在馬灣、深水埗這些土地上改建重用,又怎會難倒我們的特區政府。

作者:江啟安

晉達地產創辦人,典型80後香港仔。住過寮屋,木屋,臨屋,到公屋,居屋及私樓,扎根深水埗二十多年。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