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專欄|新手藏家的小分享|渾水

專欄

256

偶然沉思自誠,回顧這個人還真是有趣,基本上香港報紙不同版面我都上過了,曝光率最高當然要數財經版,畢竟我是金融人、財經作家。副刊、國際、港聞和娛樂也上過,算是過足了癮。

這兩年人低調了,少了在傳統版面曝光,只是圍爐在自己的社交媒體打嘴炮。不過我怎也沒有想到,居然被外國藝術媒體Artnet訪問了,大致上是好奇我這個金融怪人,為什麼會走上收藏藝術嘅道路。

香港收藏家很多,什麼人都有,無可否認老年人佔多數,專業人士也佔一部份。我既不專業,也不算太老,算是奇葩。

我這輩也有不少富二代收藏家,他們比較喜歡追捧外國藝術家,又或者炒味濃的藝術作品。我反其道而行,我收藏八成以上都是香港本地作品,其他的作品帶有政治符號,我也收藏過烏克蘭藝術家和緬甸藝術家。這樣說好像有點貶低自己人,但也是公認的現實,香港作品很好,但沒有炒味。能夠上拍賣行的當代藝術家,交投活躍的,十隻手指數得晒。剛好這些作品,我一張都無。去別人辦公室和屋企,看他書架買什麼書,大概可以觀其人,察其行。道理一樣,看收藏家收藏什麼藝術,一樣反應氣質和品性。

別人收藏,可能為了鑑賞,提升品味和個人氣質,即使銅臭銀行家,都識得胡謅幾個大名附庸風雅。不知不覺,我收藏品超過200張,但沒有感覺自己氣質提升了,反而觀看世情的角度更加敏銳。始終自己俾錢買,很自然,就會有衝動學習更加多相關知識,瘋狂吸收資訊。大概我是斜杠族,對於遊走不同圈子、參與不同圈子,觀察不同圈子都有一點經驗,藝術圈算是一個非常有趣又多元化的圈子。至少,比娛樂圈、金融圈、公共知識分子圈、文人、政治圈和媒體圈更有趣。

搞學術的人有一堆,非常商業的人有一堆,即使藏家、gallerist也是五花八門。在三月藝術週,佳士得邀請了我去一位居住山頂獨立屋的藝術家大宅共進晚餐,他是做金融的外國人,但藝術收藏的range是非常意想不到。

收藏毫無疑問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我和麥明詩因此混熟了一點,大家會交流彼此收藏。我們至少共同收藏了三個藝術家,其中一位我們一同收藏的是Fatina Kong,既然她IG有鋪了出來,那麼我多口說一句應該無礙。美女生日的時候,我送了他一張Eugene Lun;到我生日的時候,作家葉朗程送了我一張Kurt Chan。

陶傑在Mirror高峰時期,發表了虛火論,爭議很大,但他指出了文化認同這個重點。香港人追星,追捧流行文化,是為了找精神出口,希望透過文娛活動建構文化共同體。這點我否認不了,因為我就是人版,著了道兒,只是人家花幾百萬應援課金支援Mirror,我就把這筆錢用來支援香港藝術家而已。搞這些東西會上癮,最近我不自量力做了一個小藝術空間,安排了三位藝術家在我公司自由創作,當然不收別人租金。但透過觀察他們創作過程,也有很多得着。

雖然初心如此,但這條路走來,還是有些得着。經濟不佳,收藏速率要輕微放緩,也許是一個好的時間讓我更加沉澱,再細心欣賞自己收藏過的作品。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