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權國度】飽經歲月摧殘的北歐小島,愛沙尼亞女兒國於現代化社會迎來夕陽餘暉

Lifestyle

1,034

現代化的科技及社會發展漸漸地銹蝕著地球上每個民族化的地點,想要在世界地圖上找出一個富有民族特色或是古典純樸的地方已然不是易事。近來以具豐富女性居民而聞名的愛沙尼亞小島基努(Kihnu)亦是受害者之一,這個作為愛沙尼亞 2000 多個島嶼中第 7 大,佔地 7 平方英里的小島,卻化成了一個近乎無人居住的死城。

《紐約時報》的記者在前往該小島進行採訪時,彷彿只看到一處沓無人煙的荒島。那位記者稱,除了採訪對象之外,自己的整趟旅程只看到了兩個當地人,分別是一位記錄片的製片商和房屋的建築商。「大概只剩下 5 個左右吧。」Kihnu 文化空間基金會主席 Mare Matas 在受訪被問到島上的 300 名常住居民還有多少留在島上時,她這樣回答道。Matas 面對自己的小島日漸流失已所餘無幾的居民時也相當感概,「我們基金會也不得不變得越來越商業化,但問題是面對時代的變遷,哪種方式才是最適合我們的。」Matas 管理的基金會致力於發展活動和教育計劃,目的是要讓 Kihnu 恢愎夕日繁盛的光景——至少對於當地人來說。

Photo from New York Times

基努成為「女兒國」其實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現代化的影響所造成的,自 19 世紀開始,基努的成年男性便開始因出海打獵和漁務工作而離鄉別井。男人一旦離開基努就是好幾個月,讓基努的日常事務和工作都交由留下的女性接手,讓基努變成了「女兒國」。然而緊接著全球經濟進步和專門化的發展,出外工作的男性更願意留在島外生活,而基努這個對於世界來說古老落後的小島,就只落得被淘汰的命運了。

對於基努的居民來說,「女兒國」的文化和日漸式微的社區讓他們存在很特別的社會觀念:孩童是最重要的,然後是社群,而男性則是最不重要的。Kihnu 博物館的館長 Aav 指出,儘管小島的生態急需救亡,但她並不希望基努的旅遊業變得昌盛。「我們需要的是文化旅遊,我希望來旅遊的都是真正對我們的生活有興趣的人。」Aav 說。

Photo from New York Times

民間舞蹈老師兼攝影師 Sliver Soide 從 2008 年由溫哥華移民到這裡,她指出老一輩的居民希望留存傳統的文化特色,然而年輕人卻會感到無奈。「年輕人歡迎外界的加入,因為他們為我們提供了生存空間。」Soide 認為這對基努族婦女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因為他們可以借小島的獨有文化在旅遊旺季賺大錢。

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之間在現代化的巨輪下必需要進行適量的取捨,才能長久地生存下去。基努的居民誓死捍衛舊時代的文化,卻拒絕了透過這些文化流入金錢的機會。雖然不知道基努的未來會是怎樣的光境,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座小島的獨特文化,必然將載入史冊之中。

 

Source: New York Times

Text by Fortune Insight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