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納女王】「執屋」都可以賺錢?日本19歲女靠「執屋」成名,更被Netflix看中拍成實境節目!

Business

8,938

34歲的近藤麻理惠,來自東京,5歲起就對收納有興趣,15歲已讀遍所有相關書籍。她曾在訪問談到中學時期當同學在小息時跑去玩時,卻愛留在課室幫忙執拾書架。她19歲在讀東京女子大學主修社會學時,已開始擔任整理專門顧問。

Photo from Booklife

2019年初,Netflix上架近藤麻理惠的實境節目,她笑稱自己看到雜亂無序的環境就會很興奮。元旦才上架,半個月後已經帶動美國舊衣舊書二手物品捐贈,以及整理風潮,近藤麻理惠Instagram的追隨者人數不斷攀升,現已超越222萬人,英美加各地接收二手衣物及書藉的機構所收到的捐贈更是大增,連名嘴Jimmy Kimmel也邀請她上節目做嘉賓協助其整理辦公室,可見這位收納專家雖然個子小(1.47米高)影響力卻相當巨大。

個兒小小威力不小的麻理惠,曾獲TIME時代雜誌評選為年度最具影響百大人物,當年的百大中另一位日本人,則是村上春樹。

Photo from newyorker

麻理惠以「留下令你心動的東西」迥異的整理觀念,風靡亞洲,當中包括理性的經濟學家們。

經濟學家的錯誤一:維持現狀的偏誤(status quo bias

「當你試著清掉家裡的東西時,很自然會思考是否要把某樣東西丟掉。也許問這個問題錯了,因為這樣你就把「丟棄」的門檻設得太高。維持現狀的偏誤意味著你的東西大部分都會留下來,因為你想不到什麼好理由把它們丟掉。」

麻理惠則讓事情反過來。對她來說,「現狀」是「你擁有的每樣東西都會被丟掉,除非你說得出它應該留下來的好理由」。這種心態上的翻轉讓「維持現狀的偏誤」弔詭地成為改變的力量。

麻理惠這樣認為:當「如何選擇要丟的東西」變成主題時,其實就大幅偏離整理的焦點了。如果整理時只考慮「丟東西」,就會變得不開心。因為整理時,該選擇的是「要留下的東西」,不應該去選擇「要丟掉的東西」。

關於選擇物品的基準,我做出了這樣的結論:「碰觸時是否怦然心動?」把東西一個一個拿在手裡,留下令你心動的東西,丟掉不心動的東西。這就是判斷時最簡單又正確的方法。請想像一下只被心動的東西所圍繞的生活,這才是你想擁有的理想人生,不是嗎?

Photo from LikeJapan

經濟學家錯誤二:「收益遞減」(diminishing returns

「第一條褲子是必要的,第二條絕對有用,但完全搞不清楚怎麼會有人需要第10或第11條褲子。有一個平底鍋很好,但第5個平底鍋應該幾乎用不到。我愛書,但我擁有的書已經超過我此生剩下的時間有辦法讀的量,所以其中有些必須丟掉。」

麻理惠的做法:要感受到「收益遞減」這件事,訣竅在於把同性質或類似的東西收集在一起。一旦我擁有的每一本書都坐在客廳地板那座書山上,就很容易看出把它們全留下真的很荒謬。

將同類的東西全部集中後,再一口氣判斷

常會覺得「等整理完臥室再來整理客廳」「抽屜由上往下一個一個檢查」,但這就是致命的錯誤。因為,幾乎在所有家庭裡,就算是同樣的東西,往往也都會分散收納在兩處以上。生同一類物品又不斷從別的地方出現,整理的意願或許就會消失。為此,一定要按「物品類別」來思考,把同一類的東西全都集中在一起後,再一口氣做出判斷。

經濟學家錯誤三:「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我沒有完全體認到自己擁有的東西的。買收納用品,或買一間更大的房子,或只是買更多書櫃,會產生財務成本。但因為你現有的東西被其他東西壓在箱子底部,害你沒辦法拿來用,也會讓你付出成本。」

麻理惠認為:沒有必要使用「市售的收納商品」,現在最重要的是如何迅速地整理完畢。

麻理惠本身也是也是收納商品迷,除了基本款,連冷門的創意商品都有。但不可思議的是,如此大量的收納商品,至今卻沒有留下任何一樣。總之,只要有普通的抽屜和普遍的箱子,就不需要特別的收納商。

Photo from DECOmyplace

麻理惠在2011年出版的日文版《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在2014年被被翻譯為英文版《The Life Changing Magic of Tidying Up》,因被美國《紐約時報》家居版的一名記者推介其KonMari法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位,全球賣出6百萬本。除了書,也開拓自己的生活品牌Kon Mari,主力培訓整理顧問,銳意擴大其生意王國,目前她旗下全球已有2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整理顧問了。

Source:newyorker

Text by Fortune Insight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