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賊難防】智能識別「熊孩子」,那你以後再也不用擔心家裡傻孩子,偷偷地買東西?

Tech & Gadget

116

如今,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變成了「手機控」,沈迷手機無法自拔。不少孩子因過度使用電子產品而引發視力下降、骨骼發育不良等疾病,甚至出現自制能力下降、心浮氣躁等心理問題。

統計顯示,大部分 3 到 12 歲的孩子每天會花 1 到 3 小時的時間接觸手機等電子產品,13 到 18 歲的青少年每天花在手機上的時間甚至可達 3 到 6 小時以上。如何才能讓孩子遠離手機呢?

Photo From Interenet

近日,「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智能系統安全實驗室徐文淵教授團隊和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合作,開發出一種基於行為識別的算法軟件。

該軟件能通過識別操作者的手勢等細節,判定出當前使用手機的是成年人還是小朋友。未來,這款軟件有望能通過各種方式限制未成年人的手機使用行為。

目前市場其他軟件多用被動防範的方式

實際上,目前市場上也有很多能管理並限制手機使用行為的軟件,但它們為何無法根治手機沈迷問題呢?

徐文淵說,這些軟件多采用被動防範的方式,即在使用前需要打開軟件進行設置,之後軟件才能起到限製作用。如果沒有啓動該軟件,孩子還是能玩手機,起不到控製作用。

徐文淵主動防範更重要

相比之下,徐文淵團隊開發的軟件更強調主動防範。

「兒童手部較小,手指觸碰點比一般成人小。因此,兒童往往會在較小的屏幕範圍內進行操作,滑動軌跡較短。

此外,與成年人相比,兒童與智能手機互動的靈巧性較差。根據我們的觀察,孩子們在智能手機上的每次觸摸都比成人慢。當他們嘗試在兩次觸摸操作之間切換,從輕擊到滑動時,情況也是如此。」徐文淵

研究團隊總計提取了 30 多項特徵用來分辨兒童和成人用戶。測試結果表明,通過單次滑動成功識別兒童用戶的準確率達到了 84%,通過 8 次連續滑動之後,準確率可高達 97%。

安裝該軟件後,軟件如判定是孩子在用手機,它會友好地提醒小朋友;若孩子偷偷用手機購買遊戲裝備,軟件則會限制其交易行為。

Photo From Internet

據悉,該技術尚處實驗室研發階段,還需後期不斷完善。徐文淵表示,目前軟件只是一種基礎算法,並未被整合到手機的操作系統中。

在市場化應用方面,徐文淵希望有合作方加入,共同完成市場化開發工作,讓技術轉化為應用,讓手機不再成為「熊孩子」的最愛。

Source:科技日報

Text By Fortune Insight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