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後,擱下學術研究,總是忙於傾生意跑 deal,更不用說看論文。
經濟學是我最喜歡的學術範疇,在於它實際應用性極高,無論炒股、管公司、交朋友——還有做人,經濟學點明了很多萬用道理。
早幾個月,因為學者梁天卓和羅家聰對於三隧分流方案爆發論戰,我的學術研究心癮返哂黎,花了很多時間刨相關論文,一度拾回以前大學刨論文的感覺。早前,因為這場三隧分流論戰,我在 Patreon 趁機分享了很多對於經濟學作為社會科學研究的心得,頗得讀者歡迎,希望未來有機會講多些,深入淺出,相信我的讀者看得明白。
經濟學這學問,其中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反直覺」(counter-intuitive),有好多東西,你按常理思考,以為必然正確,但經濟學模型通常會得出反向結果。這個特點,我在 Patreon 有關三隧分流方案的 Podcast 系列已解釋過了。
今天我反而想以另外一個例子再加以解釋。這次我們來說說煙草稅。
有很多沒怎樣受過經濟學訓練的 policymaker 以為:要減少吸煙人口,加煙草稅就可以。一包煙貴了,自然就削弱煙民買煙的欲望。在某些場合事實卻相反,當政府上調煙草稅,必然會令私煙活動更為猖獗。煙草加價,來自煙民的剛性需求依然存在,私煙生存空間及價值變相因加價政策被釋放出來。
上調煙草稅,只是改變了產品的供應方式。
不丹是全世界第一個全面禁煙的國家。在2010年起,它禁止全國銷售所有煙草產品。可是這十多年來不丹的禁煙令普遍被認為失敗:禁令生效後不丹出現大量黑市煙草,消費能力不高的年輕人反而成為了這些平價黑市煙草的核心消費者,與政府原先希望讓吸煙人口「截龍」,打造「無煙世代」的初衷正正背道而馳:根據全球青年調查報告顯示,當地13至15歲學齡兒童使用煙草製品的人數在短短三年間,增加了6%。
平價黑市煙草泛濫,非法貿易不受法律監督規範,私煙成份不受約束,轉向地下市場煙民,反而面臨更危險的健康風險,政府稅收亦會因而減少。
從別國例子可見,如果在控煙政策上施以「家長式管控」方式,如果沒有足夠配套,極有可以造成反效果。
至於禁止商店展示煙草產品、禁止售賣特定味道的香煙、擴大煙草產品健康忠告的面積等,也可作如是觀,對合法煙草產品施加諸多限制,變相會令價錢更平、口味更多的非法私煙、白牌煙等產品更有吸引力,誘使煙民購買地下煙草,後果更加嚴重。
我一向信奉自由主義經濟。因此,容許合法煙草商自由貿易,按市場供需來調整價格,官家儘量減少介入,反而做好上游教育工作,控煙成效必然更加顯著。
現時香港吸煙率為9.5%,控煙效果已經相當好,政府最近就控煙策略進行公眾諮詢,要再加強控煙措施,應該先觀察早前已推出的措施(例如今年初大幅加煙稅)的成效,以免帶來反效果。
註: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