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裡藏花】這些公司的收入結構讓人出乎意料!最具名氣的生意卻未必是最高營收的

Business

1,200

即使是一所集團公司,也總會有那麼一項特別標誌性的生意,讓世人所記得的。比如說,一說到《彭博》,很自然便會聯想到它的傳媒業務。然而,在 2012 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新聞業務其實一直都是《彭博》的虧損項目。在當時真真正正在為《彭博》賺取最多利潤的,反而是它那個能活用在華爾街市場上的終端機業務。這個業務曾一度佔《彭博》80% 以上的收入,遠遠拋離它最有名的新聞業務。

Photo from Microsoft Customer Stories

同樣是作為以新聞業務聞名的《路透社》,也是其中一個不靠新聞糊口的公司。在《路透社》2018 年的收入當中,有關新聞業務的收入只有 7%,雖然不至於達到負數的狀態,但很明顯的,新聞業務對《路透社》來說實在不是甚麼舉足輕重的生意。相反,在這間公司的收入結構之中,卻有 43% 來自於法律相關的業務。其實這個現象並不難理解,法律業務從來都是利潤率(Profit Margin)相當高的生意,既然公司有一條法律的生產線,就理應被好好利用作賺取資金之用。相反,媒體事業的專業性、利潤率和市場上的罕有度都遠遠比不上法律業務,因此即使《路透社》是世界知名的媒體公司,在新聞業務上的收入比例也不會太高。

除了媒體公司之外,其他的集團式企業也有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比方說,以「東京通訊工業株式會社」的名號起家的日資企業 SONY 亦是以電視、MP3 等電子產品聞名的。即使多年來,SONY 也積極地發展手機、音樂,甚至是金融事業等,但它們的主要營收依然來自於其遊戲部門。「索尼互動娛樂」旗下的 PlayStation 相繼逼退了任天堂、SEGA、微軟等勁敵,到現時為止依然保持著電子遊戲界的龍頭地位,壟斷了大量的電子遊戲市場。相反,在黑白、彩色電視和 Walkman 等電子產品的風潮漸漸潮退後,在遊戲業務以外的市場,SONY 也再沒有能獨佔鰲頭的革命性產品了。結果,將遊戲界的大餅截去一大部分的 PlayStation 就成為了 SONY 集團之下最能賺錢的業務了。

Photo from The Independent

遠的不說,就是香港的長和集團和李嘉誠家族,向來也是以基建業務聞名的,就算是其近年積極發展的境外市場,亦是以能源業發展為主。事實上,能源產業現時已經是長和集團的第 2 大業務板塊,佔總營收的 19%。而我們所熟悉的基建業務,其實只是長和集團的第 3 大業務板塊,只佔其總營收的 14.3%。而最為長和集團賺錢的,其實是零售業務。以屈臣氏集團為主的零售業務,佔據了長和集團總營收中的 37.3%,2018 年共錄得 1690 億港元。

 

Source: ePrice搜狐, Seeking Alpha

Text by Fortune Insight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