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風雲變幻的時代,香港作為亞洲乃至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猶如一盞不滅的燈塔,持續照亮國際資本的流動。2025年9月25日,英國Z/Yen集團與中國發展研究院聯合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GFCI)第38期報告顯示,香港維持全球第三位的排名,僅次於紐約(評分766)和倫敦(765),領先新加坡(763),並穩居亞太地區第一。
這一成績不僅反映了香港在商業環境、人力資本、基礎設施及聲譽等方面的持續提升——整體評分從上一期的749分上升至764分——更證明了儘管地緣政治挑戰與全球經濟波動,香港的金融影響力依然堅不可摧。
穩固的排名背後:數據說話的競爭力
GFCI報告涵蓋了全球121個金融中心,評估指標包括稅務政策、監管環境、人才儲備以及數字化轉型等多維度。香港在亞太區的領先地位尤為突出,其作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超級樞紐角色,讓它在跨境資本流動中獨樹一幟。報告指出,香港在金融科技(Fintech)領域的排名位居全球前列,這得益於政府推動的「再工業化」計劃和「智慧城市」藍圖,吸引了大量初創企業和國際投資者。
與此同時,香港仍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之一,這一榮譽連續多年由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頒發,2025年的評估中,香港的經濟自由度得分高達90.1分,遠超許多發達經濟體。
從宏觀經濟層面看,香港的韌性同樣令人矚目。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最新數據,2025年第三季度,香港經濟實現強勁增長,主要受出口激增和內需穩步擴張的推動。全年GDP增長預測維持在2%至3%之間,而匯豐銀行(HSBC)最近將2025年增長預測上調至3.2%,高於此前2.5%的估計。
這一增長軌跡不僅追平了疫情前水平,更凸顯了香港在供應鏈重組中的關鍵作用。作為亞洲最大的轉口港,香港的商品貿易額在2025年上半年已恢復至高峰期。
IPO與股市:資本市場的活力引擎
若要論證香港金融中心的「首屈一指」地位,無疑離不開其資本市場的火熱表現。香港交易所(HKEx)作為全球領先的IPO目的地,2025年前10個月已錄得80宗首次公開募股(IPO),籌資額超過100億美元,位居全球前列。
具體而言,前7個月就有53宗新上市,總籌資1270億港元,同比增長顯著,這得益於監管改革的深化和對科技及綠色產業的傾斜支持。 17 預計全年IPO交易價值將達7.14億美元,涵蓋從生物科技到新能源的多個板塊。
股市方面,恒生指數在2025年延續漲勢,11月初進一步上揚,受惠於內地經濟復甦和全球利率環境的緩和。平均每日成交額維持在1500億港元以上,遠高於新加坡或東京等競爭對手。 11 這些數據不僅證明了香港作為亞洲「股權融資之都」的地位,更凸顯其在吸引國際資金流入方面的獨特魅力。舉例來說,2024年香港IPO市場已籌集110億美元,全球排名第四;2025年的勢頭延續,預計將進一步鞏固這一優勢。
風雨中的經濟力量
當然,香港並非一帆風順。地緣政治緊張、利率波動以及區域競爭(如新加坡的數字金融崛起)都帶來壓力。但正如GFCI報告所言,香港的評分差距正逐步縮小——與紐約的差距僅為2分,這是近年來最接近的水平,足證香港的政經根基穩健。
政府通過最新「北部都會區」發展和「前海合作區」深化內地聯動,進一步強化了其「雙循環」下的橋樑角色。同時,人才引進計劃如「高端人才通行證」已吸引逾10萬名國際專業人士落戶,鞏固了人力資本優勢。
總括來說,憑藉經濟增長的穩健以及資本市場的充沛活力,香港不僅維持了其全球金融中心的頂尖地位,更在變局中展現出無可替代的影響力,香港在金融世界而是一個動態的引擎,持續驅動亞太乃至全球的資本脈動,早前的所謂「金融遺址論」,如今看來,大可一笑置之。
林中榕是《Fortune Insight》特約作家,遊走政商界,剖析政治及經濟社會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