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藝術到底是從事什麼|Priscilla

Column

359

第一次和藝文青的讀者見面,我想當中一定不乏喜愛藝術的朋友,甚至有意將興趣變成事業的有心人。這篇文章,就當是為大家簡介一下香港藝術的生態圈。我的日常就是上班研究藝術品,下班看別人介紹藝術品。

周末走進Opera Gallery,本來只想靜悄悄的一個人看展,誰知被一位女生叫住:「請問是Priscilla嗎?以前我曾經去你的畫廊應徵。」當年我初入行,在入職半年後就為公司招聘新的實習生,這位女生是我當時面試的其中一人。事隔兩年,今天已畢業的她,得到在國際畫廊工作的機會,我感到很高興。同時亦感嘆,我也不再是當年的fresh grad,在一些人眼中,我已是前輩。

香港商業藝術發展得很遲,以這樣高度成熟的經濟體來說,藝術行業還是處於起步發展的階段,歷史最悠久的本地畫廊,成立至今也不到40年,大部分仍屹立至今的本地畫廊也比應屆大學畢業生還要年輕,而國際畫廊(Mega gallery)踏足香港也是近10年的事情,而我曾任職的畫廊,更是在我入職前不久才成立,短短兩年間,便在香港以高質素的策展成名。

能在文化沙漠的狹縫中絕處逢生,少一點瘋狂和魄力也堅持不到。正因為這是香港少有的,未飽和且正在不斷成長發展的行業,才能容納自由發展的空間。

撇除博物館以及國際拍賣行,行內大部分公司都是小型企業,能有多於10人駐足香港已是很大型的團隊。故此每個職位的工作內容也高度重疊,所以與其按工種區分,不如按公司種類劃分。

1)博物館/ NGOs
他們需要的,是從學術角度徵集保管藏品、策展、公眾教育等人才。除藝術史外,文化研究的畢業生也是他們招手的對象。

2)Art Fairs
諸如Art Basel、Art Central等年度盛事,背後都是有固定團隊,每年安排協調各個參展畫廊畫廊的事務、VIP關係管理、市場推廣等。

3)商業畫廊
無論本地或國際畫廊,最重要的任務還是要把作品賣個好價錢,和賣給對的人,為畫廊建立良好的聲望,進而躋身國際展覽,助藝術家走進博物館,讓作品推上拍賣行。所以無論是老闆,還是director、manager,每個人都可以是sales,只要你有人脈有實力就可以。

4)拍賣行
要說有穩定的晉升機會,恐怕就只有拍賣行能提供。國際拍賣行的公司結構最為龐大,分工最為仔細。他們的營運模式其實就如藝術界的ibank,甚至你看拍賣行的高層,都幾乎是沒有藝術出身的,很多本身都是投行高層。

藝術是關於情感和思想的溝通,上述這4大類公司,他們對於人才的需求都是相近的:對藝術有深入的認識,我認識的同行幾乎都是英美名校畢業,最好有多於一種外語旁身,自信富吸引力,自帶人脈或善終建立人際網絡。(博物館/NGOs沒有這麼著重社交手腕,但相對的,就更著重學術研究的成就)

想想看,具備這樣條件的人才,在哪個行業不會是精英?偏偏在這裡,只是基本要求。誰會想放棄高薪厚職,拿着起薪比天仁茗茶還低的工資?分分鐘還要貼錢返工。這大概就是真愛吧?(當然,管理層以上又是另一個世界)

喜歡藝術不一定要讀藝術,讀藝術也不一定要做藝術。除了入行做廉價勞工,你還可以選擇做藝術家創作,或是在別的行業賺了錢再來買買買,做收藏家。

看到這裏,仍有意藝術行業的話,我相信你也是一個有執著和熱情的人。想在藝圈之中找到一席之地,該如何是好?下期有機會,再與大家道來我與藝圈的邂逅。

不論你是想入行的迷途小羔羊、或是有意以創作為業、或是收藏的路上不知如何入手,都歡迎follow 我Instagram, DM詳談。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

FOLLOW US